请输入搜索信息

学院介绍

首页 > 校友之家 > 动医故事 > 正文

动医故事

【口述历史】动医记忆 | 勿忘前史 笃学敦行 ——记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王小龙老先生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18-03-14 浏览次数:

    岁末初寒,有老者不老,时光毅然。人生若如白雪一场,其善袖挥毫,绘韧梅数朵,书春秋万丈。今时今日,他邀你共赏。这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小龙老先生的记忆!

 

采访者:朱铭  王晓晴  贾璨

 

先生介绍


 王小龙,男生于1941年,浙江绍兴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兽医本科。于1982年6月至1984年12月和1995年9月到1996年2月,先后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访问进修。在学校有关领导部门和动医院师生们的鼎力支持下,2016年4月作为大会主席在南京主持召开了由美国、加拿大、以色列、荷兰、奥地利等国专家参加的“家禽营养代谢病国际会议”。同年,又应邀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参加国 际动物营养会议,还到法国农村参观畜牧场和饲料加工厂。退休前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副理事长。曾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二审专家。先后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和江苏省农业攻关项目资助下,进行专项科学研究。并长期从事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病理学和畜禽营养代谢病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诊疗工作。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二十余人,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作为第一或第二完成人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江苏省人民政府重大科研成果四等奖一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兽医临床病理学”(1995)、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兽医内科学”(2004)和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畜禽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2009),参编“养猪词典”(2004第一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专著十余本。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悠悠历史,勿忘传承

 

 从1921年到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像一位沧桑而有智慧的老人,经过历史的深厚沉淀和时间的大浪淘沙,傲然屹立于全国动物医学之林。这里,曾有响当当的全国动物医学的领跑者;这里,曾有中国动物医学的奠基人。曾经我们为自己成为动物医学院的一员而欢欣雀跃,也为动物医学院的深厚历史而感到自豪。于是,我们参加了动物医学院的名家口述历史活动,希望能够聆听老教授的殷殷教诲,深入了解动医院的悠久历史。

十分有幸,我们小组联系到了王小龙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对于动医院的悠久历史,王老侃侃而谈,尤其对于南农动医院的几位老先生,王老印象深刻,充满了敬意。他说,动医院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和认真严谨的科研精神。

 

先学立人,后学成事


“在我们那个年代啊,大家的私心都非常小。”当我们问及王老眼中那时的动医院时,王老如是说:“当时陈万芳先生主理我们动医院,有什么资源都是紧着需要的科系来,一点都不因为他是病理教师就偏袒病理学科,相反病理系用的都是整个动医院比较老旧的仪器设备。在陈老手里动医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合理利用,传染病、微生物、解剖、生理、内科、外科等等科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提升了整个动医院的综合实力,我们都十分敬佩陈老。”当时,陈万芳先生在师生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也已成为罗清生学术思想忠实执行者,整个动物医学专业师生中风清气正、学术气氛浓厚,各学科的实力及其学术带头人均在国内同行中得到认可和敬慕。

 当步入采访尾声,我们问王老有什么想对现在的动医学子说的话,王老再次提及最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再学着做学问。“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多少功成卓著的科学家,多少举世瞩目的思想家,更重要的还是要让所有学生可以一生健康成长,可使其生命按照其成长的自然规律实现个性且健康的发育和成熟。就如王老教导的一般,如果我们想在以后的生涯中有所建树,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开拓自己的眼界,掌握充足的本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之后,才能在机遇来临之时,不让机遇从我们的指尖溜走。

 

严谨治学,孜孜不倦


 当谈及动医院最宝贵的财富时,王老感概的说:“动医院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是那几位老先生,以及从他们身上传承下来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和认真严谨的科研精神。”最让王老印象深刻的先生之一的是杜念兴老先生。当兔出血症这一新发生疾病在无锡一带爆发时,由于其极强的传染性和高致病率,该疫情很快向周围地区扩展。这引起了杜老的注意,他迅速指导其研究生赶赴现场调查,并首次报道了此疾病,明确该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兔急性败血症传染病,并定名为“兔出血症”。杜老很快提出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快速诊断此病和用病兔肝制备灭活苗,借以迅速控制此病。在病情得以控制之后,杜老又对此病毒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进行全面的研究进展。在德国汉诺威兽医学院做访问学者时,杜老终于得到此病毒的分离株,并命名为“兔杯状病毒”。此时杜老对此病毒的研究已经远远超过欧洲同行的研究水平。

 受到杜年兴教授、蔡宝祥教授、韩正康教授等多位动医院老先生的熏陶,王老在他的科研生涯中一直传承着老一辈“严谨治学孜孜不倦”的精神。在公牛尿道结石、母牛产后血红蛋白尿、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鸭缺硒元素的防控等研究上孜孜不倦,不断克服困难,最终获得了很大的成果。其中,为有效防控尿结石提供理论依据,王老又对尿石成分进行了分析,他与南京大学教授紧密合作,经过数年的探索,最后借助应用“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等技术,在牛羊尿结石中首次发现并鉴定为“磷酸钾镁”这种新的生物结石,不久,就被中国国家新矿物命名委员会批准并命名为“罗清生石”,彰显了我们南京农大罗清生先生的学术风范。

 

掌握理论,立足实践


 在本科五年级时,王老常常与同学一起到生产队实习。那时条件艰苦,王老和同学一起常常睡在牛圈里,却从无怨言。在实习过程中,他发现,母牛产后经常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老师传授,为母牛注射NaH2PO4可以治疗该病,在实习过程中,他和他的同窗们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践,常常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获得成功之余,他也在疑惑,产后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理到底是什么呢?为何注射NaH2PO4可以治疗母牛的产后血红蛋白尿呢?对此病是否有既简单又可行的预防方法?这一疑问从本科时期就一直萦绕在王老的心头,直到八十年代初,四十多岁的王老在去澳大利亚留学研究时,婉言谢绝了导师提出的做防晒霜相关研究的提议,选择了研究母牛的血红蛋白尿这一与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关系更大课题。

 然而,研究过程并不顺利。为弄清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理,王老查阅了大量文献,他发现母牛的红细胞是通过无氧酵解来产生ATP来维持红细胞膜的功能,而磷元素恰恰是无氧酵解径路中的必需元素。母牛产后体内磷元素大量流失,红细胞代谢受阻,就出现了血红蛋白尿的情况。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根据学科交叉的原则,王老走出兽医学院,充分利用悉尼大学生化系的条件,经过反复试验、也经历了数不清次数的失败,最终从近万个数据中找到了证实王老设想的依据。

 

“要多实践,多读书,”在采访过程中,王老教导我们说,“要做一个聪明的科学家,而不是盲目的实践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在掌握理论的同时立足实践。理论和实践一个不可缺,一样不能少。现在,每当我走进图书馆,看见同学们奋笔疾书的身影;每当我步入实验室,望着同学们认真操作的身姿,王老的谆谆教诲就不由自主的在我耳边回荡。“我在五年级的时候就去生产队实习了,在国外三年级的学生就开始进兽医院。而我们的学生,在大五就只忙着找工作。我们兽医这一行,离了实践怎么能行呢?”

 翻开书,静下心,让理论武装自己;走进医院,走向生活,让实践丰富自己的心胸。让教授的教导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动医院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里得到传承。

 

殷殷期望,展望未来


 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和自己的留学经历,王老满怀感慨和留恋,而谈起自己教过的学生,老教授更是娓娓道来。

王老曾经教过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一开始对课堂学习并没有多大热情,因家境贫寒时而会贩卖一些东西,以补贴生计。王老对我们直言说,他那个年代的人对这个学生的做法并不以为然,但也认为他这么做无可厚非,只是心思不在学习上让王老颇为无奈。但这个学生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骑马,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与室友一起,去马场策马奔腾。加之王老支持学生接触生产、结合实际,鼓励了他对马的热情。于是这个学生开始积极的走访各个马场,熟悉马场的工作流程和常见疾病,慢慢的也小有成就。直到08年奥运会,在香港举办的马术比赛需要一个熟悉马饲养的技术人员,而他很荣幸的获得了这个机会。因他的出色表现最终得到了一个马场老板的资助,去国外继续深造学习。

“这件事情告诉我,我们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光明前途。”王老感叹道。现在谁也不能否认,动物医学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已经像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动物医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所食用的动物肉类到我们所穿戴的动物皮毛,从基础的动物医学临床治疗再到各种禽流感疫情的研究与防治,哪一样能离得开我们如今所学专业呢?今天我们的所思所学将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大展身手,造福国家和民众。动医院的历史十分悠久,动医院老教授的精神也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的精神传承。曾经我们的学校以我们的动医院为代表,现在我们要认真学习,认真发挥我们动物医学院优良的历史传承,努力使全国的动物医学能够永远有我们南农动医院的一席之地!


 

结语

先生身影

仍照亮冬夜风景

久久弥弥

未曾远离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期“动医记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