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学院介绍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动物医学院

学院新闻

《今日养猪业》专访杨倩教授揭秘黏膜免疫和口服疫苗的科研进展

发布人: 熊富强 发布日期: 2018-03-16 浏览次数:

《今日养猪业》原稿:

致读者:本次对话并不是以质疑企业造概念宣传产品行为为最终目的,而是想告诉大家:养猪人选择口服疫苗时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企业也有责任和义务向消费者交代产品设计的一些原理,而非用高大上的宣传语诱导消费。


本刊编辑部以此为契机进行采访南京农业大学黏膜免疫专家杨倩教授,就黏膜免疫进展和猪口服疫苗研发前景展开讨论。



《今日养猪业》: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瘟、蓝耳病和伪狂犬这些常见猪病,病毒都需经过黏膜屏障才能侵入机体,是否都可以研制出以黏膜免疫为基础的疫苗?

 

杨倩教授:理论上是这样的。其实除个别病毒如寨卡病毒是通过蚊蝇传播的,95%的病毒侵入机体都需要通过身体的第一道屏障——黏膜屏障,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甚至眼结膜传播病毒。但是乳酸菌作为载体的疫苗对消化道内繁殖的病毒特别有效,因为抗原可以在乳酸菌带领下进入消化道内,使得疫苗效果得以局部扩大。像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这样的肠道类疾病适合乳酸菌为载体的口服疫苗;圆环病毒虽然在上呼吸道传播,但是通过肠道排毒,当口服乳酸菌重组疫苗后就会刺激胃肠道黏膜产生抗体,阻止病毒不在肠道发病也可以达到控制水平传播的目的。


《今日养猪业》:一些非肠道类疾病如果研发口服疫苗,在肠道释放抗原(即以肠道为诱导部位)后是否可以在全身的其他黏膜组织(如呼吸道、生殖道等)发挥作用?


杨倩教授:有资料认为,鼻部相对于其他部位作为诱导部位,相对于肠道、泄殖腔这些部位做诱导部位,可以更好地发挥疫苗效果,但这个结论目前只在大鼠、小鼠身上做实验成立,在猪身上还没有得到论证。我从事黏膜免疫20多年,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通过消化道免疫,抗原在回肠的派尔氏斑产生的抗体和细胞因子可以散发到眼睛、呼吸道和生殖道,这点我们实验室和国外的实验室是经过论证的。但是呼吸道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和细胞因子能否扩散到消化道或者到生殖道?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存在争议。尤其在猪上,这个结论是否成立我没有把握。


《今日养猪业》:目前对口服疫苗的效果评价是在体外阶段,如何检测口服疫苗(如乳酸菌载体疫苗)在体内发挥免疫活性?


杨倩教授:实际上,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研发出了冷链的滴鼻免疫疫苗,但是出现了问题:鼻腔管道之后是嗅神经,有些疫苗的抗原毒在嗅神经处“回转”之后又排出体外了。其实大都时候黏膜免疫疫苗只是在小鼠身上进行多次活力试验验证效果的,但小鼠和猪的黏膜免疫机理有很多区别。所以,我们现在也呼吁国内专家重视起猪的黏膜免疫机理,因为这不仅跟养猪业有关,与人的疫苗进展也息息相关。


《今日养猪业》:口服疫苗是否都是弱毒疫苗,是否也需要佐剂?


杨倩教授:不是所有的口服疫苗都是弱毒疫苗。黏膜免疫疫苗做的最成功的是小儿麻痹症糖丸,这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弱毒疫苗,致弱效果非常好。我国畜牧业做的比较好的黏膜免疫疫苗有鸡的新城疫饮水疫苗,这种疫苗的抗原病毒通过饮水进入肠道后可以在上皮组织中慢慢繁殖,病毒致弱效果也很好。但是有些疾病国家不允许用活毒,比如禽流感、口蹄疫,疫苗研发只能用灭活病毒,这两种疾病的口服疫苗进入肠道很快就会消失,更不用说“抵御”胃液的消化了,这就要求口服疫苗的剂量很大,是一般肌注疫苗抗原量的3~4倍,但是口服疫苗搭载的是抗原片段,因此生物安全度较高,无应激,这样口服疫苗的成本就会很高,市场价格随之提高,但是用户不愿因此买单。因此,很多疾病制作口服疫苗不仅有技术的壁垒,还有市场的壁垒。黏膜免疫的弱毒疫苗可以不用佐剂,但是加了佐剂后更有利于抗原活性的释放。


《今日养猪业》:既然口服疫苗需要克服被“消化”的难题,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抗原蛋白被降解?

杨倩:设计疫苗时除了要考虑佐剂,还要考虑递送系统,疫苗的递送系统分为主动递送系统和被动递送系统,主动递送系统包括病毒(比如腺病毒、痘病毒),减弱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被动递送系统,比如生物包被。肌注疫苗的抗原全部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直接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不需要包被技术。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黏膜免疫疫苗都需要包被,一般是重组抗原疫苗需要包被,包被的物质中就含有两种物质,一是免疫增强剂,二是进入细胞膜并与之融合的介质,这种物质大大增强了机体对抗原的“摄取”能力,如DC细胞。因此,包被技术不能看做是简单的“耐胃酸技术”,其中涉及提高抗原活性和增强细胞摄取力的原理。厂家的设计初衷不同,有的希望机体对抗原的吸收力增强,有的希望产生的免疫力高,包被技术的运用就相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