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学院介绍

首页 > 学生工作 > 素质教育 > 正文

素质教育

【文化读本】动医学院简史 第五章《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时期》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2-09-23 浏览次数:

(五)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时期(1952~1983

   (1)五十年代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按苏联模式将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院分离出来加以调整,单独成立农学院。南京农学院成立后的畜牧兽医系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畜牧专业由南京大学畜牧系及浙江大学畜牧兽医系中畜牧部分合并而成;兽医专业由南京大学兽医系及浙江大学畜牧兽医系的兽医部分合并而成。原南京大学畜牧兽医专修科调整后即不再招生。合并成立的畜牧兽医系由王栋教授任系主任,当年全系教师共24人,在校各年级学生共58人。1957王栋教授病逝后由郑庚教授继任系主任。

1952年开始进行的教学改革是贯彻执行“学习苏联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全面采用苏联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各个教学环节。同时选派学生和青年教师去苏联留学,1952~1956年畜牧兽医系派出留苏的教师有韩正康、陆治年,学生有周鼎年、沈新义、倪士澄等。选派教师参加来华的苏联专家的讲习班进修的有蔡宝祥、谢三星(家畜传染病)、张幼成、张章炳(兽医外科学)、陈万芳、徐福南(家畜病理学)等。

为发挥教师集体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师资等,1956年在原有的教学小组基础上成立教研组。畜牧兽医系设家畜饲养学、家畜繁殖育种学、家畜解剖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药理学、家畜病理微生物学、家畜传染病寄生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产科学等教研组,另设兽医院。担任各教研组主任的教师分别是梁祖锋、谢成侠、祝寿康、韩正康、杜念兴、蔡宝祥、陈振旅、张幼成等。

1954年高教部对农学院颁发了各专业的统一教学计划,兽医专业学制为5年,畜牧专业为4年。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的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教学计划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提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生产,增强技能训练与独立工作能力培养。但由于当时强调向苏联学习,连他们的“六时一贯制”也搬来我国,从早晨7点开始上课,连续上6节课,到中午12点一刻才下课。师生的体力跟不上,不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教学活动,因此执行不几年就中止了。1956年高教部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要求修改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停开次要课程,减少总学时数,一二年级学生周学时限30学时以内,三四年级学生限27学时以内。

19552月,高教部在北京召开审定畜牧、兽医等专业教学大纲会议,我院罗清生,蔡宝祥、祝寿康、张幼成等参加了会议。

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就成了教师们的重要任务。在1959年前先后出版的试用教材有罗清生主编的《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学大意》、韩正康主编的《家畜生理学》、杜念兴主编的《兽医微生物学》等。此外还有教师自编的各种交流讲义。这些教材内容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充实,初步克服了生搬硬套苏联教材的弊病。

1952年院系调整后招收研究生工作停止。1953年恢复招生后,至1955年罗清生教授招收家畜传染病学研究生2名(谢三星、叶懋辉),此前郑庚教授于1951年招收兽医微生物学研究生1名(汪志楷)。1956年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曾决定招收4年制副博士研究生。1958年罗清生教授招收两名副博士研究生(蒋汉培、赵文远),郑庚教授招收一名(吴伯华),这一制度不久即告撤销,他们虽未被授予学位,但学习和研究工作仍取得优越成绩。

1958年掀起“大跃进”浪潮后,学校开展了三年教育革命,全院师生被分组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和生产实践活动,期间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全被否定。畜牧兽医系师生分批下放在淮阴市丁集、渔问、红旗三公社和邳县红旗公社,一年级下放在溧水县渔歌公社和江浦县兰花公社。还有少数教师参加江苏省农业技术指导网下放到东海、泰兴等地,结合劳动锻炼和开展技术推广动作。1959年下半年全院师生下放归来后,重新在南京恢复院系建制和教学秩序,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新秩序。1959-1960年间,畜牧兽医系还承担了两批越南留学生共10人插班进修,还承办全国中专兽医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师资进修组,并主持审订全国中专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材。

在科学研究方面,自1959年党提出向科学进军后才引起重视,动员参加人数较多,课题也有不少。其中猪喘气病研究是由罗清生教授主持,组织传染病教研组、病理微生物学教研组有关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加的重大项目,取得较为重要的成果。1955年华东地区首先发现一种与常见的猪肺疫不同的猪呼吸道传染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随着“大跃进”各地大办养猪场,此病迅速传遍全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引起各地高度重视,自1957-1959年召开过三次全国会议专门研讨该病的研究和防控问题。我院对该病的病原、病理解剖组织学、X光诊断技术、流行病学调查、中西药物防治以及免疫预防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获得较高的评价,于1959年将有关研究论文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此外,在鸡新城疫甘油疫苗的研制、猪瘟诊断方法研究、炭疽杆菌变异的研究、布氏杆菌病诊断方法研究、牛乳房炎病原及综合防治研究、马骡骨软病研究、马疝痛防治研究、畜禽寄生虫病调查研究、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老虎锥虫病防治研究、长毛兔生殖道传染病研究等都取得一定成果。谢成侠教授主持的中国兽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罗清生教授十分重视兽医临床工作,不但亲自在学校兽医院为畜禽诊治疾病,而且经常应邀到外地牧场、动物园为各种动物治病,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兽医系师生都十分重视兽医临床实践,本校兽医院历年保存的数千份动物病案是十分珍贵的教学科研资料。1958年,兽医系师生在江苏省多个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对猪气喘病等畜禽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效果较好的防治措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六十年代

       19623月,中央召开广州会议,即全国科学工作会议,罗清生副院长参加了会议,回来后在全院教工中传达了周恩来、陈毅同志的讲话,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恢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原来面貌,从而使教师们解除顾虑,调动了积极因素。

       六十年代初期,学校贯彻执行“高校六十条”,稳定教学秩序,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减少劳动周数,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外语课,恢复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原有教学环节。组织各教研组制订师资培养计划。组织编写新教材。1963年农业部先后在我院召开全国通用教材编审会议,确定由罗清生主编《家畜传染病学》教材,郑庚主编《畜牧微生物学》教材,韩正康主编《家畜生理学》教材。

       1960年至1965年恢复招收研究生,罗清生招收家畜传染病学研究生3人(范坤晓、薛民权、翟根沪),郑庚招收兽医微生物学研究生1名(徐宜为),韩正康招收家畜生理学研究生2名(孙正道、周曙华)。1966年文革以后中断,直至1978年再次恢复招生。

       在此期间,学院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贯彻了集中力量,缩短战线,围绕教学开展科研的原则,调整了科研计划。这一时期兽医方面的主要科研项目有鸭瘟研究、盱眙水牛病研究和人工瘤胃发酵饲料研究等。

       196111月,南京鸡鸭加工厂在库存十万只鸭群中开始发现有头颈部水肿出血,每天死亡急宰千余例,与以往常见的出血性败血症(禽霍乱)病例不同,经罗清生教授亲临现场检验后,确诊为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鸭瘟,此病在几年间流行不绝,散播于华东各地鸭群。罗清生教授组织兽医专业各教研组教师对该病进行了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免疫预防等全面调查研究,徐为燕、郑明球同志对其病原鸭瘟病毒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组织细胞培养,并研制成安全有效的鸭瘟弱毒疫苗交由南京药械厂生产推广,对防制这种鸭传染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盱眙山区水牛发生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经罗清生教授主持,组织兽医专业有关教师,并联合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苏北农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组成工作组长驻疫区历经多年努力,为该病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取得丰硕成果。在此期间,兽医系有关师生还多次参加江苏安徽防治牛口蹄疫的工作,既解决了生产问题,又锻炼了师生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韩正康等同志在国内首次开始了人工瘤胃研究,模拟装置了人工瘤胃,探索使粗纤维分解的机制,初步研制成人工瘤胃发酵饲料。

       1963年在全国开展的社教运动和“五反”运动,从1964年下半年起,学校又开始受到“左”的政策冲击,发展到“文革”时,正常教学秩序又被彻底打乱。

3)七十年代

19714-7月长达3个多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江苏省革委会的意见,做出了南京农学院迁往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的决定。19721月南京大部分教职工分批到达扬州,另有部分教工去宜兴分院工作,少数留在南京。畜牧兽医系1972年在扬州招收工农学员160名,分为四个班级,学制三年。根据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新体制,教育同三大革命实践结合,应以厂校挂钩为主,多种形式开门办学”。为此,教学计划规定每年有一个月假期,一个月机动,其余10个月中政治占25%,军体5%,劳动10%,业务学习60%。课程设置除基础公共课、政治、军体、外文,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共设10门,总学时1200,这10门课是家畜解剖生理学、饲料学、饲养管理学、繁殖育种学、中兽医学、兽医药物学、兽医诊疗基础、兽医病理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普通病学。教学安排,三年6个阶段。

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为黄道谟教授,下设5个教研组和一个兽医院,各教研组为:解剖生理药理组,病理传染病组,普通病组(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病、中兽医),繁殖育种饲料饲养组,畜牧各论组。

畜牧兽医系1973年招生60名,1974年招生64名。1975年为学习朝阳农学院“社来社去,开门办学”的精神,招生80名,分为两班放在仪征县兽医院开门办学。1975年还根据江苏省援助西藏计划,决定课程针对西藏高寒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此外,还以多种形式办学,1974年受商业部委托,举办兽医卫生检验训练班,学制一年,学员40人来自23各省、市、自治区。197710月接受农林部畜牧局委托举办动物检疫训练班,第一期学员30人,来自全国各地动物检疫所。1978年增设肉食品卫生专业。

由于搬迁后各种条件限制以及当时“左”的政策影响,迁往扬州后的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参加科研的人数大为减少,多数是在农村结合教学和生产劳动开展的,在猪6号病(猪水泡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治研究、耕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研究、鸭瘟及小鹅瘟防治研究以及人工瘤胃发酵饲料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

打倒四人帮后,全国高校恢复高考招生,为此急需制订77届新生所需的教学计划和材料。197711月全国高校兽医专业教育工作会议在我院青山分校召开,全国32所高校兽医专业的64位代表参加,会议由刘程九副院长主持,甘肃农业大学朱宣人教授在会上作介绍国外兽医教育情况和美国兽医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报告,给与会者的思路重大启发。会议对兽医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对各门专业课程的教材主编单位做出决定,并由各主编单位根据各校推荐的教师组成编写组。我院承担主编的《家畜生理学》教材由韩正康主编,《家畜传染病学》教材由蔡宝祥主编。我院教师参加各课程教材编写组的还有祝寿康(家畜解剖学)、聂其灼(组织胚胎学)、陈万芳(家畜病理学)、杜念兴(兽医微生物学)汪志楷(家畜寄生虫学)、戎耀方、包鸿俊(兽医药理学)、迮文琳(兽医内科诊断学)、陈振旅(兽医内科学)、张幼成(兽医外科学)、王惠霖(兽医卫生检验学)、宋大鲁(中兽医学)。

1978年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工作,全国共招8500人,江苏省名额为580人,江苏农学院招30名,畜牧兽医系名额为10名。3月报名,5月笔试考4门课(政治、外文、基础课、专业课),6月复试决定录取兽医微生物学研究生2名(崔治中,褚长贵)由方定一教授指导,家畜传染病学研究生4名(陈溥言、陆承平、韩冲、王泽霖)由蔡宝祥、杜念兴、徐为燕三人指导,家畜生理学研究生3名(董德宽、施学仕、尹光灿)由韩正康指导。

4)复校初期

1979年党中央决定恢复南京农学院,仍在南京卫岗办学。复校以后,原有教师大部分回到南京,搬迁工作直到年底完毕。复校后,卫岗校舍尚未完全收回,只得在临时搭建的芦席平房教室上课,教学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直到1984年新盖了一些教学和生活用房,学校面貌才有所转变。

复校后畜牧兽医系由陈万芳担任系主任,担任副主任的先后有张幼成、韩正康、陆治年和秦志清。系学术委员会由蔡宝祥担任主任,陈效华、汪志楷为副主任。系学位委员会由韩正康担任主任,谢成侠、杜念兴为副主任。全系设14个教研组:动物学、饲养管理、繁殖、育种、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内科学、外产科学和中兽医学,另设有兽医院、畜牧场。1982年全系有教职员112人(不包括工人),学生258人(包括两个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人员)。按国家规定,农林重点院校师生比例应为1:3,我系已超编多人,亟待解决。

复校后,我系除承担本科教学工作以外,还受农业部畜牧局委托,承办了多次全国性培训班,如1980年全国高校家畜传染病学教师进修班,1981年全国市场动物检疫班,1983年全国高校兽医微生物传染病学新技术培训班和全国大专院校传染病微生物学师资进修班等。1983年还筹办兽医生物制品专科班,1984年开始招生,连续招收12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兽医生物药品技术人才。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名单中,包括我系动物繁殖学、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生化学共4个学科。1984年第二批通过的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包括我系动物遗传育种学、饲料科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病理学、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共8个学科。动物生理生化学科还被批准为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韩正康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复校后我系公派出国进修和考察的教师先后有蔡宝祥、汪志楷、韩正康、陈万芳、张幼成、郑明球等。他们归国后对教学、科研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

复校初期,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还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其中主要项目有

牛白血病病理学和血清学诊断以及综合防治研究(陈万芳、张幼成等)

反刍动物的瘤胃消化和代谢研究(韩正康、陈杰等)

兔育种和兔病研究(徐汉涛、曹光辛、吴增坚、施宝坤等)

鸡新城疫N79型疫苗和禽霍乱807系弱毒苗的研制和免疫试验(蔡宝祥、郑明球、丁承英等)